程子曰:“君子处世,事之无害于义者,从俗可也;害于义,则不可从矣。”
《太平御览》曰:“臣祭于君,酬酢授爵,当拜于堂下。时臣骄泰,故拜于堂上。”
孤独的坚守
人有时要坚持自己的见解,总是困难的,很多时候会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。诚如夫子所言“虽违众,吾从下”。就以这句话为例,解读时必须遵循原意。而运用时,完全可以有所引申,另做别解,太拘泥,只能是教条。而且,原文在这里并没有说是在“君臣互见”,只是后世解经的大师们依据礼制的原则所做的说明。所以,“拜下”,有礼贤下士之意。对下,诚恳有礼。虽然,这有违于多数贵族傲慢的看法。
现今的人们,“拜乎上”已成时尚,总是把眼睛盯在居于上位的权贵,为了求得一己私欲的满足,为了安泰而做出献媚的行为。
由于礼仪的这种变化,总是令我们感到心中不是滋味。无论是形式的改变还是内容的改变,都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。“必畏天,必从众,必法祖宗。”
君子处世,当为则为,从善如流,害义则止。坚持自己的原则,虽与众意相背,陷于孤独,也义无反顾。
子绝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
孔子拒绝四种行为:不凭空揣测,不绝对苛求完美,不固执偏见,不自以为是。
张子曰:“四者有一焉,则与天地不相似。”
杨氏曰:“非知足以知圣人,详视而默识之,不足以记此。”
程子曰:“此‘毋’字,非禁止之辞。圣人绝此四者,何用禁止?”
朱子曰:“四者相为终始,起于意,遂于必,留于固,而成于我也。盖意、必常在事前,固、我常在事后,至于我又生意,则物欲牵引,循环不穷矣。”